一篇有关互联网,手机,科技方面文章给大家,相信很多小伙伴们还是对互联网,手机科技,这方面还是不太了解,那么小编也在网上收集到了一些关于手机和互联网这方面的相关相信来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
每当买回来新手机,家里面上了点年岁的人总会告诉你,一定要把电池里的电用干净,充满用净三次以上才能保证电池的容量,增加电池的寿命。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一直是将信将疑的,但有道是,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老人的话一定是对的吗?
答案是:“在很久之前应该是对的,但现在一定不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手机电池的发展历程开始说起了。
锂电池时代来临,千万别拿深度充放电当好事
历史上手机电池经历了三个阶段:镍镉电池、镍金属氢电池以及锂电池。
镍镉电池是手机电池中最早使用的,镍镉电池的缺点非常明显,首先镍镉电池的容量很低,其次镍铬电池有记忆效应,也就是家里老人常说的手机电池一定要用完再充电的原因。
最后就是镍铬这两种金属对环境的影响极大,尤其是铬金属会影响到土壤和水质。所以这种电池现在几乎已经绝迹。
而镍金属氢电池是镍铬电池的接班人。这种电池的容量比镍镉电池的容量大,因为不含铬元素,所以这种电池对环境污染较小。
但是这种电池存在自放电的现象,关机之后电池也会流失电量。所以这种电池也遭到了淘汰。
而现在我们大家手机上用就是第三代手机电池即锂电池。
锂电池相比前两种类型的电池优点非常明显。首先,锂电池没有镍镉电池的记忆效应,所以没必要用完再充。
其次,锂电池的工作电压较高而且单位体积能储存的能量高。所以很大容量的电池体积也很小巧,不光如此,锂电池还寿命长呐,较好的锂电池充放电可达一千次以上。
最后,锂电池适应温度的能力也要比以上两者更强,所以它相较前两者要更安全一些。
别看锂电池有这么多好处,但是有一个行为会大大缩减它的寿命,那就是深度充放电。
因为锂电池也是化学电池,难免存在电池老化的问题,做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电池的寿命就好比告诉你它能完全反应多少次,一次深度充放电就好比一次完整的反应,会最大限度的损耗电池的寿命。
锂电池老化之后会使电池的电阻增加,所以电池的能提供的电量也就会随之下降,进一步导致电池自身的容量变小,所以电池就变得不耐用了,即电池发生了容量衰减,而且这种衰减会随着你的使用次数增多而累加,这就是我们觉得电池越来越不耐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下次再听到家人劝你把手机电放干净再充的时候,一定要给他们科普一下这个知识点呦~
充电保养讲究中庸之道,别以为你的手机一直在快充
既然不能深度充放电,那我们应该怎么充电呢,其实很简单,只需要做到它的反义词,即浅度充电就好。
而这个度的把控可是有讲究了,因为锂电池处在极低或者极高电量下都会对电池有很大损伤,所以要想保养好电池,一定要让电池的电量大小维持在一个范围内。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100%-25%(黑色)容量损失最快、寿命最短,85%-25%(绿色)其次,75%-65%的容量损失最慢、寿命最长,因此如果综合考虑电池的寿命和日常可用性,在不追求长续航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电量百分比在 30% 到 80% 的区间内就会让电池的寿命延长许多。
仅仅控制电池的容量也是不够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这样一个问题,很多厂商都会将快充速度的宣传重点放在"充电x分钟可用x小时",而非充满电需要多少时间。
这个现象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大部分手机为了保证电池的寿命,在充电的时候都不会一直用最大功率去充。
有些像当年的360电池卫士的充电保护功能,在0%~80%的电量时采用快充,在80%~99%的电量时进行较低速的补充充电,而在99%~100%的电量时进行涓流充电,但是不同厂商的设定也不太一样,我们就拿iPhone举个例子吧~
iPhone采用的是两段式的充电设计,把电充到0%~80%时采用快速充电,而在最后的20%采用舒缓电流充电,以达到保护电池的目的,所以尽量少的采用快充也是可以保养电池的一种方法。
对于保养电池,温度也要讲求中庸之道,快充速率过高很容易导致电池过热,过冷或过热都会对电池的寿命造成影响,而其实最近兴起的无线充电如果没有选择散热较好的充电板也会因为过热造成电池寿命骤减。
不仅在充电时过冷和过热会导致电池寿命的衰减,使用的时候更是如此,比如边充电边使用手机也会导致电池过热,所以尽量不要让电池发热,而且避免在高温或者极其寒冷的情况下使用手机,也会对电池保养有很大的帮助。
所以,综上所述我们能够保养电池的方法简述如下
1、尽量避免深度充放电(在你随时都可以充电的情况下)
2、尽量保持电量百分比在 30% 到 80% 的区间内(在不追求长续航的情况下)
3、尽量采用慢充而非快充(在不急用手机的情况下,而且能不用充电宝就不用充电宝,更要感谢苹果公司为我们提供的5V1A慢充头)
4、尽量不要让电池发热,不要边充边用,而且避免在高温或者极其寒冷的情况下使用手机(有的时候调整一下手机壳或许也可以让手机的温度没那么高)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