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康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年月日的知识整理,年月日的知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计算年、月、日的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制定时间顺序的规则叫做‘日历’。
《历书》是一本排列年、月、节气等的参考书。
供人们参考。
在中国古代,历书被称为一般历书或编年历书。
在封建王朝,它也被称为“皇历”,因为它是由皇帝发布的。
根据地球的自转,昼夜交替的现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据月亮绕地球公转产生新月,形成‘月’的概念,‘年’的概念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四季交替的现象形成的。
这三个概念所依据的物质运动是相互独立的。
据精确测量,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约为365.2422平太阳日,称为一个回归年。
而一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的时间间隔是29.5306平太阳日,称为太阴月。
以回归年为单位,一年中安排了多少个整数月,一个月中安排了多少个整数天,一年的起点是如何选取的,称为历法。
历法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回归年和农历正月这两个周期过于碎片化,它们和‘日’的关系并不像公里和米的关系那么简单;而且,他们之间也无法交流。
所以日历总是要关注一件事和另一件事,不能同时协调两个周期。
基于这两个原因,日历一般分为三类;农历,阳历,阴历。
阳历,简称阳历,重在协调农历和阴历的关系。
考虑到阴历和回归年,日历月和日历年称为阴历。
无论哪种历法,都有一个协调历法日周期和天文周期关系的问题。
原则上,历月应等于太阴月,历年应等于回归年。
但由于太阴月和回归年都不是满日,日历月必须分为大月和小月,日历年必须分为平年和闰年。
通过大月份和小月份、平年和闰年的适当搭配和安排,使平均历月等于太阴月,或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
这是日历的主要内容。
六月的由来是一年,也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时间。
总长度为365天1/4天(365.2422天),即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称为‘回归之年’。
为方便应用,日历年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完整天数。
公历平均一年365天,闰年366年,四年一闰,百年一闰。
总使用天数的年度日历称为“日历年”。
农历以农历的月为基准,一年共有12个月354天。
每三年有一个闰年。
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一年又是一个气候变化的周期。
气候由冷变热,再由热变冷。
这包括从耕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
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以气候变化冷热循环的自然规律作为计算时间的大单位,以一年作为制定历法的基础。
一个月,即月球绕地球一周,即新月。
一个太阴月的长度为29.53059天,即29日12时44分3秒,称为‘历月’。
众所周知,月球是一个球体。
因为月球绕着地球转,同时又跟着地球绕着太阳转,所以月球对地球和太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
月亮对着我们照射的一面,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多,有时少,形成了月亮盈亏的循环。
当我们看不到月亮时,它被称为“新月”(大多在农历的第一天和第三十天)。
过了十四、十五天,我们会看到一轮圆月,叫‘望’(一般在农历十四、十五、十六)。
从这个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者从这个时候到下一个时间 地球是椭圆形的,它不能发光。
同时,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
地球对着太阳的那一半是白天,地球对着太阳的那一面不照地球。
地球的这一半是黑夜。
随着地球不断旋转,形成了规律的昼夜循环。
通常,当太阳升起时,称为白天,这是一天的开始。
当白天变成夜晚,也就是太阳下山的时候,就叫夜晚。
一天,通常指天象变化的规律,容易被人们掌握,并作为计算时间的基本单位。
一天是日历中的第一个单位。
这种由太阳设定的日子被称为“太阳日”。
太阳日有两种:真太阳日和平太阳日。
真正的太阳有长有短。
这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是椭圆形的。
冬天,地球离太阳较远,所以公转速度较慢。
地球公转的速度有快有慢,所以一天的时间有长有短。
所以‘真太阳日’的时间并不完全一样,给使用带来了困难。
为了方便起见,历法没有使用真正的太阳日,而是一个长度不变的日子。
这一天是一年中真正太阳日的平均长度,称为‘平太阳日’。
按照现在的做法,一天被分成24等份,也就是24个小时,24小时视为一天。
按照现在的做法,一天从半夜0点开始,到第二天半夜24点结束。
但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一天的二十四小时被分成十二个小时,也就是用十二生肖来代替。
每一个小时正好是两个小时,每一个单进位,每一个小时分为三个部分,即第一个小时,计时和最后一个小时。
每天的交替时间从当天上午11点开始,到第二天午夜结束,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0点。
所以晚上11点到11点39分是第一次,11点40分到12点19分是第一次,12点20分到凌晨1点是最后一次。
每天中午11: 00到11: 39,中午11: 40到12: 19,中午12: 20到1: 00,以此类推。
用天来计算短时间比较方便,比如三天、五天、十天、八天,但是计算长时间就比较困难,因为有月、年、世纪等等。
阳历、阴历和阴历(即公历)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历法,它们是由儒略历修订而来的。
公元前46年,儒略历是古罗马的领袖,朱利叶斯和凯撒决定采用的历法。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运动作为根据的历法。
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为一年。
一回归年的长度是365.2422日,也就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积累4年共有23小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增加1天,加在2月的末尾,得366天,就是闰年。
但是4年加1天实际回归年多了44分56秒,积满128年左右就又多算了一天,也就是在400年中约多算了3天。
阳历闰年规定:公元年数可用4整除的,就算闰年;为了要在400年减去多算的3天,并规定公元世纪的整数,即公元年数是100的整数时,须用400来整除的才算闰年,如1600年、2000年、2200年、2400年就是闰年。
这样就巧妙地在400年中减去了3天,阳历规定每年都是12个月,月份的大小完全是人为的规定,现在规定每年的3、5、7、8、10、12月为大月,每月31天;4、6、9、11月为小月,每月30天;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
阴历,是根据月相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来制订的。
因为古人称月亮为太阴,所以又有太阴历之称,是纯粹的阴历,我国使用"农历",一般人叫它"阴历",那是不对的。
农历不是一种纯粹的阴历,而是"阴阳历"。
阴历把月亮圆缺循环一次的时间算做一个月,12个月算做一年。
然而月亮圆缺循环一次--一个朔望月,是29天12时44分3秒,比29天多,又比30天少。
为方便,阴历把月份分成大月和小月两种,逢单的月是大月30天,逢双的月是小月29天,一年共是354天。
实际上,一个朔望月并不正好等于一个大月和一个小月的平均数--29天半,而是比29天半多44分2.8秒。
所以12个朔望月实际上要比354天多8小时48分34秒,30年就要多出11天。
因此,阴历30年中就要安插11年闰年,每逢闰年就在12个月多加一天。
阴历的闰年是355天。
这样,阴历每30年中有19年354天,11年355天,平均一年的长度是354天8小时48分。
它的一年比回归年差不多短了11天。
3年就短一个多月,17年就要短6个多月了。
所以使用这种历时,新年不一定在冬天过,它可以在春天过,也可以在夏天或秋天过。
它的惟一好处就是阴历上的每一个日期都可以知道月亮的形状。
阴历作为一种历法,由于它与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不相协调,所以当今世界上除了几个伊斯兰教国家因为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外,其他国家一般已经废弃不用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
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
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
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
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
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6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
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
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
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
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
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
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我国历法渊源甚远。
《尚书?尧典》有“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以及“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等记载。
虽然《尚书》乃后人所托,井不足以证明当时已认识到每个回归年长度为366天,但是对于农事活动来说,“年”是最重要的周期。
这是原始社会的人们从生产实践中得到的。
我国历法采用干支记法。
东汉以前只以记日,建武三十年(54)以后,始以记年。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