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望神州”出自宋代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句词确实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通过提问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作者对故土沦陷、山河破碎的深深忧虑与无奈之情。
文章如下: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在这段词中,“何处望神州”作为设问句出现,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神州”象征着中原大地,而此时却被金兵占领。词人站在北固亭上,极目远眺,却看不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一问不仅表现了辛弃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也寄托了他壮志难酬的悲愤。
辛弃疾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事业,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进取。面对此情此景,他只能借古讽今,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来反衬现实的悲哀。他渴望恢复中原,却又无力回天,只能在诗词中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这种设问式的表达方式,既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又让读者感受到词人内心的激荡与痛苦。
总之,“何处望神州”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仁人志士共同的心声。它提醒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