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精选 > 内容

今日今晚报(今日邸报)

时间:2024-08-10 17:36:15 来源:
导读 今天之间网归一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今日今晚报,今日邸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实时“邸报”是我国最早的...

今天之间网归一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今日今晚报,今日邸报相信很多小伙伴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实时“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一说源于唐代进奏院状报)。

2、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3、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这个住处叫作“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4、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

5、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

6、“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它最早出现于战国。

7、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在京师者率名邸。

8、邸,至也,言所归至也。

9、”“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

10、“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

11、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12、据历史记载,汉代的郡国和唐代的藩镇,都曾在京师设“邸”,其作用相当于现今的驻京新闻机构,重在传达朝政消息,凡皇帝谕旨、臣僚奏议以及有关官员任免调迁等都是邸吏们所需收集抄录的内容。

13、  “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后遂张贴于宫门,公诸传抄,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

14、  大约到了宋代,出现了专门抄录邸报以售卖的牟利商人。

15、官员们为求省事,都乐于花些钱去购买。

16、大概后来由于花钱即能购到,无须再去缮抄,因此到了清代末期邸抄之外又有了“京报”,“京报”已有了专门的报房来管理经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发行部门了,开始有了初步的报纸的雏形。

17、  明代,官报由通政司负责传发,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一部分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

18、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有时也混称“邸报”。

19、报房在京城,又从京城向外传发。

20、内容由皇帝谕旨,朝廷政事,官吏的奏折三部分组成)。

21、报房出版的“京报”有报头。

22、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明末邸报的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一大进步)。

23、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

24、明末的“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

25、邸报贩卖商人形成了更大的售卖规模,甚至出现了印局和报馆,直至万历时期南北“报馆”甚多,且多为民办,这些商人相互竞争,甚至直接买通某些官员的小厮或司礼监的太监,将奏章内容提前透漏出来以供贩卖,他们是至今可考的最早的“狗仔队”。

26、邸报等原始报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明朝政府的信息透明度和民间团体的参政性。

27、  根据史料记载,清朝内阁在北京的东华门外设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名谓“抄写房”、每天由报房派人去那里抄取当天发布的新闻,称“宫文书”,这就是当时清政府发布的“邸钞”的地方。

28、报房人取得抄件后,为了争取时间,即刻排印,除被称为“宫门抄”的朝廷政事、动态的报导和谕旨全部照登外,奏折的数量因较多则加以选用。

29、这种被印刷成单页不加封皮的“新闻纸”就叫《宫门抄》,多在傍晚发行,派人送阅,在时间上很像现在的晚报,从性质和级别上又很像现在供高级干部阅读的《大参考》和《内参》。

30、而《京报》则由《宫门抄》、谕旨和奏折三部分组成,由于奏折的字数较多,排印费时,需要在晚间才能完成其印刷装订,在次日发行,这种印成对折双页装在一起的《京报》很像现在发行的日报。

31、但在满清官方的严密控制下,清朝的大部分“京报”只能刊载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

32、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它们所出的报纸仍称“京报”。

33、内容与明朝后期的“京报”相近。

34、(清末《京报》和近氏报有相似处)  宋代的邸报改革:  (1)加强了中央集权。

35、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36、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

37、变成了中央报纸。

38、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39、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40、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41、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42、“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43、  关于明代报纸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事业到明代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更加完善.渊源于宋代小报的民办报纸获准公开出版,办报成为社会上的一项公开职业,并且出现了使用活字印刷的报纸.  (二)明代官报的抄传发行活动,经过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个环节.  (三)明代中叶以后明间的报房获准公开营业,社会上开始出现了以"送邸报为业"的人和以办报博锱铢之利的"报房贾儿".  (四)明代邸报的读者,主要为朝野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五)明代的封建统治者主要通过限制抄传这个环节实行对邸报的控制.  (六)明代的起义农民曾经利用揭贴,旗报,牌报等新闻传播手段来传递信息,进行对敌斗争.这些新闻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类似报纸的作用.  关于明代报纸的几点认识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新闻事业到清代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走完了它的最后一段历程.封建官报的发行体制趋于定型.  (二)清代官报的抄传发行活动和明代一样,经过通政司,六科,提塘等三个环节.  (三)提塘在清代的新闻事业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四)清代的民间报房主要集中在北京.  (五)除北京外,清代地方各省会的新闻事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六)清廷对提塘和民间报房的发报活动进行了严密控制:禁止传报未经批发的奏章,禁止探听写录科抄以外的新闻,禁止不实报道,禁止伪造题奏和御批.目的都是为了的防止朝廷机密外泄和维护封建治体.严密的控制使各类报房所办的报纸日益僵化,缺少生机,在与近代化新报的激烈竞争中逐渐趋于没落.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最先出现的是官报,也就是邸报。

44、关于古代报纸的出现,学术界有着不同的说法,但是当代新闻界总体肯定的一点是源于唐代,最有代表性的书著名新闻史学家方汉奇先生。

45、他认为报纸源于唐代。

46、20世纪80年代,史学研究者在现存的敦煌文物中,先后发现了两份唐代的进奏院状,这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原始报纸。

47、  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48、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覆灭后才退出历史舞台。

49、  “邸报”:中国古代的报纸通称为“邸报”,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称,比如说“状”,“状报”,“报”,“邸吏报”,“朝报”,“邸抄”,“阁抄”等等,都通称为“邸报”。

50、  唐代中央政府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古代报纸形式。

51、现存对这一封建官报作最早记载的文献,是载于唐代孙樵《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52、孙樵的这篇文章作于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年),他在这篇文章中记载了开元时期有一种每天条布于宫门之外的朝政简讯的讯息,并把这种朝政简讯的载体称之谓"开元杂报"。

53、当时有人将这种朝政公报抄录后寄往外地,孙樵(也叫“孙可之”,他的老师是韩愈)看到的正是这种流传于襄樊地区的手抄件。

54、孙樵还将“开元杂报”的内容与编年史《开元录》进行比较,发现每一条都有根据,肯定了“开元杂报”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55、根据孙樵关于“开元杂报”内容的记载,其中有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封禅的事件。

56、可见在此之前这种朝政公报已经问世,而且一直到孙樵撰写这篇文章的大中五年时,这种朝政简报仍在每天公开发布,内容完全是宫廷新闻。

57、孙樵把这种朝政简报称之为“条报朝廷事者”,可见当时并无一种固定的名称。

58、到了后唐和宋代,这种朝政简报才被通称为“朝报”,作为中央政府公开发布宫廷新闻的工具,直接向民众宣布,时效迅速。

59、这种新闻传播工具并没有随李唐王朝的覆灭而消亡,宋朝的朝报和明清的宫门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唐代朝政简报的继续。

60、  唐朝中叶以后,藩镇割据势力形成,只有很少的地区控制在中央政府手中。

61、藩镇设在京都的邸实际上成了情报机关,谍报人员在邸内进进出出,中央政府一般不敢过问。

62、邸的领导人称“邸务留后使”,由潘镇手下的得力大将担任,其下属称为“邸吏”,全都由地方上的节度使委派。

63、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留京诸道的邸一律被改称为进奏院,“邸务留后使”改称“知进奏官”,简称“进奏官”,但进奏官仍为地方节度使所委派。

64、进奏官的任务,除了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与地方有关的政务外,就是不断向节度使提供京师消息,收集军政情报,考察地方驻京使节和办事人员的表现。

65、进奏官给节度使的汇报材料,称进奏院状或进奏官报。

66、从现存的唐代进奏院状的实物和有关史料记载来看,它是专门提供节度使本人阅读的情况汇报,是一种上行官文书,其中包含中央政府公开发布的官方新闻,如官员迁除、皇帝谕旨、军事捷报、皇室动态等,还有进奏院自行采集的新闻信息,如节度使在京家属所受荣宠、地方节度使向朝廷交涉事件经过,甚至有向潘帅通报的朝廷绝密消息。

67、  唐代进奏院状中虽然有很多新闻性内容,但只送呈节度使本人阅读,有的地区最高行政长官为观察使,便只送呈观察使,没有复本,也不抄报州一级机关。

68、如果有的内容需要让州县官员知道,便通过道一级的名叫观察使牒的下行文书通报下属机构,在官场上传播。

69、因此,从唐代进奏院状的上行官文书性质和传报途径的单线来看,它只是一种半官方的情报,与宋代进奏院状的性质有很大的不同。

70、  在唐代,诏令全国这一秦汉时常用的传播形式还继续存在。

71、要是新闻内容对封建统治者有利,朝廷便会以诏令形式向民众公开发布。

72、一件新闻从告知地方官到正式向老百姓公布,大约需要延迟半个多月时间。

73、唐代向各地民众发布新闻的方法,是由郡县长官指派书吏将诏令抄录在大版上,在村坊要路“牓示”。

74、诸道观察使还派员检查抄录的诏令有否脱文和错字,以便及时察觉纠正,并作为郡守、县令政绩勤惰的一个考察内容,上报中央。

75、  邸报的社会作用:  A 邸报的读者最初主要是由路、州、郡一级的地方官员作为主要的阅读对象,稍后,一些京官们和贵族也能看到,随后邸报兴盛,读者逐渐增多  B 作为一种传播媒介,邸报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传播人需要的信息(主要是政治方面的信息)  C 邸报被历代封建王朝用作宣扬王权,颁施恩德,奖宠官员,推行政策的工具  D邸报还成为跻身仕途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本  E历代封建王朝都将邸报作为修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大家看了会喜欢。

标签:
最新文章